北京市东城区:用“绣花功夫”恢复北京胡同肌理,老胡同传统现代融合共存

2023-05-15 07:02:54 来源:魅力南锣

魅力南锣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作为一座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、870年建都史的古城,宽阔的马路和簇新的高楼是北京的一面。那些横亘于老城里,穿越历史尘埃的胡同,是北京的另一面。胡同是百姓们出入家门的通道,更是一座活的博物馆,承载着普通百姓生活的烟火气,也沉淀着岁月的痕迹。

近年来,东城区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,创新改造方式。如今,人们在灰瓦青砖的胡同里流连,亲手触摸着老北京的肌理。经过“绣花针”式的修缮保护,草厂四条恢复了往日的烟火气,东四胡同博物馆唤醒了浓浓的怀旧之情,雨儿胡同开创了“共生院落”新模式。

“老胡同的生活气息回来了”

3月的北京,树木刚析出新绿。阳光毫不吝啬地漫过灰瓦屋檐,铺满胡同里整洁干净的青砖小道。

65岁的丁淑凤在胡同里遛弯儿,草厂四条胡同路面整洁平坦,灰墙之间绿意点点。她几乎和每户人家都能闲聊一二,甚至对小狗也能亲切地叫出昵称,从这头走到那头,如同走过一幅亲切闲适的生活画卷。丁淑凤是胡同生、胡同长的老北京人,2009年从附近胡同搬到草厂四条胡同,如今已经是在这儿居住的第14个年头了。

“老胡同新生活”展示图记录了草厂四条胡同改造后的样貌

前门街道草厂胡同,从西到东整齐排列着10条胡同,是北京唯一一片南北走向的胡同群。

回忆起刚搬来的那几年,丁淑凤说,胡同里的公共生活还称不上舒适惬意。拥挤、逼仄的回忆在2017年发生转变。在新版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》指导下,北京老城进入城市文脉保护和更新叠加时代。

为了恢复胡同肌理,打造有老北京味的清净、舒适的社区环境,“绣花针”式的改造不能少。

北京市建筑研究院的规划师贾琦参与了草厂四条胡同环境整治,他认为改造一方面要保护胡同肌理,恢复传统风貌,修缮老化的房屋、墙体,另一方面,要按照“老胡同新生活”的理念,更新胡同基础设施,满足居民生活需求。

3年间,随着修缮整治的进行,草厂四条胡同一天一个样,社区1000多户家庭都用上了电炊具,新增100余处绿化小景观,累计添绿2000平方米。

走在草厂四条平坦的青砖小道,两旁家家户户空调外机都整齐落地,罩着传统工艺的灰色镂空外壳,与胡同古色古香的韵味和谐共生,上面搁置石榴、丁香、玉兰,就是居民个性化的“门前花园”;葡萄藤架、街角金鱼缸,总会在某个巷口不期而遇,绿意悠然、亲切可爱;青砖灰瓦大红门,花香鸟鸣树荫里,居民们在社区下棋、踢毽子、抖空竹,老胡同的生活气息回来了。

“将人的印迹融入胡同建筑”

2020年,东城区创新性启动“美丽院落”治理工作,不仅让老胡同居民更快地过上现代生活,也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。

“听说要开展‘美丽院落’,我是第一批报名的。”丁淑凤说,胡同街巷变美了,她希望自家小院也能“改头换面”。

贾琦介绍,“美丽院落”项目要在保护胡同风貌和历史文化的前提下,实现“一院一策”,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,如改善管线漏水、解决低洼院落积水、实现厕所入户等,同时也会聆听居民愿望。“每个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都是不同的,应该要尊重和尽量满足。将人的印迹融入胡同建筑,才是有延续性的更新。”

现在,丁淑凤朴素的生活愿望已经实现。

草厂四条胡同,居民丁淑凤正在自己改造后的院子里打理种植的植被

长条形的院落上空,一排木质葡萄藤架从灰瓦屋檐向外延展,连接着规划师特意为丁淑凤打造的晾衣架,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。藤架下方有一块小菜地,菜地旁边一米长的石槽是她的荷花池,陶艺鱼缸紧挨的丁香树已经吐出新芽,待开放后就是满院飘香。花岗岩石桌石凳和一小块空地,打造出利用率极高的社交空间,承载着丁淑凤一家与胡同街坊的情谊,“一有空我们就叫上街坊朋友,来院里烤串、吃饭,平时小孩也能在这儿跳绳踢毽子。”院落的另一侧是特制的木制储物柜,收纳上墙,曾经的逼仄拥挤荡然无存,整个院落古韵悠悠,生机盎然。

“对历史文化的摸索始终在进步”

2017年,东四三条到八条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,开始了新一轮高标准的整治与保护。

“东四”一词源于紫禁城东边的四座牌楼,慢慢便简称为“东四”,这里是京城的“菜心”,直至今天仍然保存着元大都的胡同肌理。

生在东四,长在东四,东四胡同修复首席设计师时亮,2015年开始负责东四片区胡同改造规划。他说,胡同的修复一直在进行,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摸索也始终在进步。东四片区三条到八条历史文化街区有700年的历史,并不是说这里有700年前的房子,或者700年前的砖,“只能说是这个地方的活动肌理有700年。从元朝建都在北京以后形成了胡同东西向的城市肌理建筑布局,所以这一片建筑群最可贵。”

设计师们也尝试跟专家讨论,是否完全恢复到四合院的规整制式,但考虑到老百姓多年的生活习惯,在按照原工艺原材料修复的同时,也坚持以人为本。

在项目规划中,占地1023平方米的东四四条77号院要打造成东四胡同博物馆。

改造后的东四胡同博物馆部分院落

在东四胡同博物馆蔚馆长记忆里,改造前的77号院,房梁是歪的,外墙的漆已经剥落,垂花门看上去像一个摇摇欲坠的木架子,门口一进来不是影壁而是一间房子,私搭乱建较多,正房变成了过道,地面上的砖坑坑洼洼,脏水横流。

2018年3月,东四胡同博物馆修缮工程开工。在更新改造中,东四胡同博物馆保留了原77号院的传统规制,还原了传统四合院及垂花门、硬山顶合瓦、清水脊屋面、门廊彩绘、墀头砖雕等古建筑元素。

历经150天的修缮后,红墙青瓦,清净淡雅,古色古香的博物馆以独特的面貌重新示人。这里新旧共生,旧宅子与镜子、玻璃共同构成了一片新奇的天地,四合院内部设计大尺度地融合现代艺术,穿过垂花门走进第二进院,一座高达3米的弧形不锈钢艺术装置,根据浑天仪的元素提炼而成,像一道彩虹将一进院和二进院连接起来,形制弯弯、皎洁如月。最里一进院落的正中,安放着直径近1米的不锈钢金属球,表面镌刻着28星宿,取名“星天”,与“月影”呼应。

雨儿人家:与胡同“共生”

雨儿胡同30号院早年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杂物房,共有南中北三排房,后来这里成了“公房院”。总面积约三百平方米,居民14户。

雨儿胡同东头入口处的简介介绍

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福祥社区主任张校说,这个“公房院”在2015年自愿腾退中走了12户,还剩两户。突然多了十几间房,该怎么利用,如何使用院落的空间?

街道和社区召集居民开了很多次会议,居民把各自的需求写在纸条上,贴在墙上,最后统一投票。细到各个房屋的功能,内部装修的颜色装饰物等,全部以居民的意见为主,真正做到了民事民意、民事民评。

30号院大门上的八个大字:和合共生,各美其美,也是居民合议的结果。也是在那一时期,对剩余空间的使用讨论,萌生了“共生院落”的雏形。

“剩余的空间如何去用,是招商引资或者是出租,或多或少给居民旧有的生活方式带来冲击。”北京东城区交道口街道综合办三级主任科员卢涌说。

将存在多年的违建拆除,地面辟出绿地,宽敞的院落恢复了青砖灰瓦、红门、绿格窗的古朴样貌。如今焕然一新的雨儿胡同30号院,也有了新的名字——雨儿人家。

最终,这座“公房院”变为了古今共生、新老同存的“共生院”:红门灰墙、影壁过道、落地青砖、雅致窗棂,古韵悠然。居民聚会用的“槐香客厅”,议事协商、调解邻里矛盾用的“议商暖阁”,居民轮流值班提供各种服务的“值年小站”,青少年家庭的共享空间“文馨书馆”,展现胡同修缮整治历程与成果的“琢玉学堂”等五个功能区,在“共生院”里打造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。

全国人大代表、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吴晨表示,“共生院”理念主要围绕老城保护和民生改善两大核心任务,解决大杂院面临的几大难题,关注留住户的生活改善,以及社区整体文化生活氛围的提升。问需居民,留住胡同的生活方式,并通过引入新型业态,实现建筑共生、居民共生、文化共生,正是打造“共生院”的重要思路。

卢涌说,共生的前提是自然生成,自然成长。“不追求有多少个共生院落,而是补足民生短板,恢复古都风貌,改善居民生活。”

近年来,东城区推进老城改造思路越来越清晰、目标越来越明确,胡同居民在居住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,个人幸福感也在不断攀升。

来源|精神文明导刊V

END

往期回顾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

推荐内容